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中國“光纖之父”:5G無法取代光纖通信,光纖至少還要用2000年

摘要:中國“光纖之父”:5G無法取代光纖通信,光纖至少還要用2000年說到網絡,現如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離不了網,網絡的快捷性、便利性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ICC訊 中國“光纖之父”:5G無法取代光纖通信,光纖至少還要用2000年說到網絡,現如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離不了網,網絡的快捷性、便利性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用于傳播網絡信號的媒介也在更新換代。從早期接貓用調制解調器撥號上網,到后來解放電話占線的adsl寬帶上網,再到如今技術更進一步,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的光纖寬帶走進了千家萬戶。美國科普雜志《科學美國人》曾評定光纖是二戰(zhàn)以來最有意義的四大發(fā)明。如果沒有光纖通信,就沒有今天的互聯網和通信網絡。

  那么又是誰把光纖引入到中國,誰在中國生產出了第一根光纖,光纖是怎么樣從實驗室進入到千家萬戶傳播網絡信號兒的呢,他就是“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

  上世紀70年代,趙梓森堅信用玻璃絲可以傳播信號,大膽判斷光纖通信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他自力更生,排除萬難,研制出了中國第一根實用性光纖,并且著手引進外資與技術,建立中外合作公司,讓光纖走向全國。

  “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

  趙梓森1932年出生于上海,從小自幼酷愛科學與實驗,曾經三次改換大學立志科研報國。1954年畢業(yè)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有線通信專業(yè),畢業(yè)后分配到武漢郵電學院當老師,學校是當年的郵電部下屬的一個中專,在1974年升格為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1969年,北京郵電科學研究院把科研項目激光大氣通信傳輸,轉移到了武漢郵電學院,但在隨后兩年時間該科研項目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1971年,學校讓趙梓森加入激光大氣通信傳輸團隊,并成為團隊的負責人。但經過數次的實驗,趙梓森發(fā)現激光大氣通信傳輸受到現實天氣條件的制約,如果不能保證24小時不間斷使用,那么對于通信傳輸、傳播就沒有意義。當時趙梓森想在圖書館的資料里找些先進的文獻,翻到1966年一位華裔科學家高錕所寫出的光纖通信方面的論文,叫做《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在當時沒有復印機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個字一個字抄寫,再一個詞一個詞的翻譯,可以說是幾經寒暑。

“ 世界光纖之父”高錕塑像

  隨后趙梓森認定這個光纖通信技術在將來一定有巨大潛力,他這個判斷超乎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科學家。因為當年高錕在美國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的時候,當時美國科學界絕大多數人都是反對意見,因為用玻璃絲作為載體的光纖通信的傳播信號損失太大。

  1970美國康寧公司與貝爾實驗室成功研制成傳輸損耗只有20分貝/每公里的低損耗石英光纖,但卻造價高昂,是無法量產的,與現今的光纖制造成本不可同日而語。

  1972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使光纖傳輸損耗降低到4分貝/每公里。在這之后趙梓森提出我們要自己生產光纖,如果再不研究生產,在通信技術傳輸這一領域將永遠落后。但上級對研究玻璃絲傳播信號并不贊同,這個時候參加科學家代表團的錢偉長訪美歸來,見識到了光纖通信的先進技術,在錢偉長的支持下光纖通信研究得以開展。

  從1973年開始到1977年,四年光陰轉瞬即逝,期間趙梓森和團隊經過了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最后找到用石英纖維生產光纖。

  1977年,武漢郵電科學院展示了16米光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的實驗技術,因為當時國內還沒有彩色電視信號。在這之后,光纖通信正式成為郵電部的重點項目。

  到1982年,趙梓森團隊又研究設計安裝8Mb/s光纖市話通訊技術。從1978年實驗成功,到1982年就正式用于電話通信,這是中國工程第一條實用化的光纖通信工程,屬于國家六五工程之一,它的建立開創(chuàng)了中國光纖通信工程應用的歷史新篇章。

  通過趙梓森的談判和調研,1985年和飛利浦達成協議,在武漢建立中外合資的長飛光纖光纜公司。部分設備從美國、日本購買,因為當時國內工業(yè)的基礎生產加工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部分資金由飛利浦注入。

  就這樣中國正式從零開始邁出了第一步,這也是發(fā)展光纖制造自主的頭一步,每年可以生產兩億五千公里的光纖,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把光纖每公里近1000元的價格降到了每公里80元。哪怕是80元一公里,在八九十年代裝一部固定電話初裝費還是要好幾千元的,而如今的光纖入戶成本與二三十年前已是天壤之別。

  在趙梓森的提議下,2001年中國光電子產業(yè)基地落戶武漢,自此有了真正的武漢中國光谷。2000年趙梓森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擔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首席顧問,華中科技大學學校博士生導師。趙梓森對于別人尊稱他是中國光纖之父,趙老先生對此很淡薄。他表示光纖我不搞,中國也會有別人搞,誰搞那誰就是中國光纖之父,至于當不當這“父”并不重要。

  如今,我們上網只需一秒鐘,而他卻花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

【加入收藏夾】  【推薦給好友】 
1、凡本網注明“來源:訊石光通訊網”及標有原創(chuà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訊石光通訊網。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編及鏡像,違者必究。對于經過授權可以轉載我方內容的單位,也必須保持轉載文章、圖像、音視頻的完整性,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和本站來源。
2、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訊石光通訊網)”的作品,均為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因可能存在第三方轉載無法確定原網地址,若作品內容、版權爭議和其它問題,請聯系本網,將第一時間刪除。
聯系方式:訊石光通訊網新聞中心 電話:0755-82960080-168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