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由美國羅利市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Mary Schweitzer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具不同尋常的霸王龍化石。這具化石附有一些恐龍的軟組織,其中包括血管和其他纖維組織,并且似乎保存得非常完好。兩年后,Schweitzer的研究小組與波士頓市哈佛醫(yī)學院的質譜分析專家John Asara及同事合作,通過質譜分析鑒別出7個縮氨酸片段——這些蛋白質片段似乎來自于霸王龍的膠原質,并且這些序列接近于雞和其他現(xiàn)代鳥類的相關序列,從而被認為為鳥類進化自恐龍的觀點提供了更多的線索。然而懷疑論者卻認為,這些質譜信號只不過來自于相關數(shù)據的背景噪音。并且他們表示,Schweitzer和Asara無法排除由污染物導致的信號。
這場爭論一直充斥在隨后的論文和快報中。并促使Asara公布了他的全部質譜數(shù)據,從而希望其他專家能夠根據這些數(shù)據作出自己的判斷。最終,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決定對此展開研究。他們利用一套完全不同的生物信息學工具和統(tǒng)計學試驗對Asara的質譜數(shù)據進行了再分析。
加利福尼亞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其中的3種縮氨酸片段與一種膠原質的遠古形式完全匹配,而其他的匹配則僅有較少的統(tǒng)計顯著性。研究人員指出:“總而言之,我們在霸王龍的質譜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錯誤:被鑒別出的縮氨酸似乎與包含有可能非常古老的與鳥類似的骨骼的一件標本相吻合,這件標本僅僅被適量的可以辨明的蛋白質所污染。”研究人員在7月出版的《蛋白質組研究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結果。
Asara表示:“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他推斷新的研究結果將能夠平息這場爭論,這是因為來自恐龍的軟組織實在是太罕見的發(fā)現(xiàn)。他說:“我認為這項工作為有關質譜分析的解釋畫上了句號。”如今,這一來自霸王龍的蛋白質已不再是唯一的發(fā)現(xiàn)。今年5月,Schweitzer、Asara和同事報告了一個來自于8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的類似研究結果,這也為科學家?guī)砹诵碌南M?mdash;—他們或許很快就能找到一扇窗口,從而了解恐龍的蛋白質分子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