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歷史上的今天:我國首條海底光纜開通

訊石光通訊網 2021/12/15 15:41:42

  1993年12月15日,從上海南匯至日本九州宮崎,全長1252公里的中日海底光纜正式開通,這是我國開通的第一條海底光纜。這條海底光纜系統(tǒng)通信總容量達7560條通話電路,相當于建于1976年的中日海底同軸電纜的15倍以上。

  我們可以把世界各國的網絡看作一個大型局域網,海底和陸上光纜將它們連接成為互聯網,光纜是Internet的“中樞神經”,而美國幾乎是Internet的“大腦”。據悉,全球解析域名的13個根服務器,美國就占了10個,登錄多數.com、.net網站或發(fā)電子郵件,數據幾乎都要先到美國繞一圈才能到達目的地,連接“中樞神經”和“大腦”的就是海底光纜系統(tǒng)。海底光纜系統(tǒng)由岸上設備和水下設備兩大部分組成。岸上設備將語音、圖象、數據等通信業(yè)務打包傳輸。水下設備的海底光纜、中繼器和“分支單元”三部分負責通信信號的處理、發(fā)送和接收,其中,海底光纜是最重要的、亦是最脆弱的部分。

圖片拍攝于中國電信博物館一層展廳

  海底光纜是用絕緣外皮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分海底通信光纜和海底光力光纜。前者主要用于通訊業(yè)務,后者主要用于水下傳輸大功率光能。與人造衛(wèi)星相比,海底光纜優(yōu)勢顯著,如海水可防止外界光磁波的干擾,所以,海底光纜的信噪比較高,在通信中感受不到時間延遲,而且使用壽命較長,海底光纜可持續(xù)工作25年。

  中日海底光纜的開通,使我國國際通信能力得到快速發(fā)展。

  光纜是如何放入海底的?

  因光纜非常纖細,放入海底的這種雙層鎧裝光纜必須要“穿上”厚厚的保護衣,外表還要纏著一層鐵絲,使之更加牢固。在陸地的光纜段亦要套上鋼管,確保傳輸安全。并在大海中施工的時候,要利用高壓水槍在海底沖出溝槽,然后將光纜放入溝槽里。一般光纜會埋入海底約3米,若處在航道下,則要埋入至少5米,才能達到保護光纜的目的。

  作者單位:中國電信文史中心

新聞來源:C114中國通信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