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這樣吃既健康又享瘦

訊石光通訊網(wǎng) 2013/7/24 8:47:01

 營養(yǎng)專家提醒說,工作午餐確實較家庭晚餐隱藏更多健康隱患:“在外用餐容易導致營養(yǎng)不均衡,產(chǎn)生各種亞健康問題,例如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甚至發(fā)展成肥胖、貧血、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想要身體健康,午餐絕不能隨便‘對付’過去。”

  專家還強調(diào):適當時間就餐最重要。一般每天的11:00~13:00之間屬正常就餐時間。但是,必須在每天中午的同一時間吃午餐,以適應胃腸道的正常功能發(fā)揮與調(diào)節(jié)。

  中午下館子容易吃超標

  中午一個人去食堂或餐館吃飯未免太孤獨,還是叫上三五同事一起吃吧。去的人多了,自然就可能拋棄快餐,而改為AA制下館子?;疱伒?、日本料理、個性廚房、港味茶餐廳……

  “辦公室白領屬于極輕體力勞動者,如果朝九晚五基本待在辦公室的話,白天活動量非常小,身體新陳代謝也就較少,每日需要的熱量也比其他工種人群大為縮減。”如果多人合伙下館子,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營養(yǎng)結構不均衡:“點的菜往往重口感輕營養(yǎng),肉食偏多、過于油膩辛辣,雖然熱量能滿足需求,但卻容易吃超標,導致營養(yǎng)結構不合理。”

  專家解釋說,如果只是吃自帶便當或盒飯,并不容易進食過飽,但下館子尤其是吃自助餐、火鍋,卻很容易吃撐。“用餐后,血液需要集中到胃部來幫助消化吸收,在此期間大腦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如果吃過飽,就會延長大腦缺血缺氧狀態(tài)的時間,從而影響下午工作效率,而且吃太多也會導致肥胖。”

  專家建議,白領應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肉類、魚類、禽蛋和大豆制品等食物,這類食物能使頭腦保持敏銳,可提供理解和記憶能力,食物吃八分飽就已足夠提供下午的能量。

  建議一、午餐少吃火鍋或辛辣菜

  麻辣鮮香的口感刺激,雖然讓不少人眼淚直流,但也還是愿意搏命嘗鮮。對此,專家表示:“現(xiàn)在很多川菜館和湘菜館受到白領們的青睞,但建議午餐最好不要經(jīng)常吃口味太重的火鍋,或是過于辛辣的炒菜等,偶爾吃一吃關系不大。”

  專家介紹,辣味食物食用過多會刺激胃黏膜,也有些人在吃辣后會出現(xiàn)上火、便秘、腹瀉等癥狀。“就像涼茶、牛奶一樣,辣椒不是每個人的腸胃和體質都適合的,如原本不嗜辣的廣東人等,對麻辣食物最好淺嘗輒止,不要追求太過辛辣。”

  此外,火鍋通常一吃就是兩三個小時,大家邊涮邊吃,不知不覺就可能讓過量食物下肚,而吃下去的又多是辣食,容易導致人體不適。

  在餐館點菜最好選擇清淡的菜式,多蒸煮,少煎炸。“上菜后,先吃米飯和蔬菜填肚子,再適當吃些肉,有點飽就要放下筷子。喜歡吃辣的也可以搭配一兩個新鮮辣椒做的小炒,但不宜多,經(jīng)曬干或高溫烹調(diào)的辣椒要盡量避免,回到辦公室后要吃些酸味水果平衡。”

  建議二、吃盒飯記得補充綠葉菜

  上班族午休時間短,吃盒飯或者西式快餐成了不少白領的首選,三兩口就能快速解決。

  對此,盒飯和快餐往往油分和鹽分超標,肉類或隔夜菜多,新鮮綠葉蔬菜少,營養(yǎng)結構不合理。“如果白領出于工作忙碌考慮,三下兩下就搞定中飯,這種吃法會導致食物未經(jīng)細嚼就以大分子形式進入胃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且胃也必須分泌更多的胃酸消化食物,加重腸胃負擔,日積月累容易發(fā)展成各種胃病。”專家提醒說。

  此外,進食太快,即使肚子吃飽了,但大腦還沒收到“飽”的信號,容易使人不小心吃了過量食物,肥胖的幾率也隨之升高。

  專家建議,如果每天中午不得不面對盒飯,最好能自帶一個水果供午飯后吃,晚上用餐最好做一道新鮮蔬菜,以補回中午缺乏的葉菜。

  而對于自帶便當人群,隔夜的綠葉菜的營養(yǎng)成分較容易流失,而且亞硝酸鹽的含量也增加,所以自帶飯的素菜應以塊莖類為主,例如西紅柿、白蘿卜等。“自帶便當一般只有一葷一素,品種較少,晚餐時應適當增加食物種類。”此外,飯菜做好后要及時密封好,放在4℃冰箱中保存,第二天進食前要徹底加熱,注意食物衛(wèi)生。

  水果零食當午餐不健康

  有不少女同事都習慣午餐用水果、零食代替。

  對此,這類節(jié)食方法不宜久用,如果長期讓腸胃在白天得不到鍛煉,其功能也會逐漸退化。“臨床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節(jié)食女性由此患上了低血糖、貧血等病。而且如果下午工作量較大,午餐水果、零食很可能維持不了身體運轉。”

  水果不能代替蔬菜,零食更無法取代主食。“蔬菜含有更為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蠕動,讓腸胃新陳代謝保持正常,同時,可以使有害物質不被滯留和吸收,能有效預防便秘。主食則能提供零食所沒有的熱量,而且零食多為包裝產(chǎn)品,添加劑較多,當飯吃很不健康。”

新聞來源:中國健康網(wǎ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