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成本增加使移居香港內地人考慮返回

訊石光通訊網 2009/7/3 8:19:59
陳宜飚

  “我在考慮,是不是應該放棄香港身份,回內地發(fā)展。”每次與記者對話,曉春總會黯然提到這個問題。兩年前,在親友協助下,她辦理了移居香港的手續(xù),再呆五年,她就可以獲得永久居民身份。

  不過,曉春似乎不太想呆下去了。她對CBN記者抱怨說,自己來香港兩年了,仍然感到無助——語言不通,朋友很少,工作雖然不算太累,但時間卻拉得很長,每天要到深夜才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住的唐樓(沒有電梯與物業(yè)管理的老房子)。

  而林芳則堅決不住環(huán)境惡劣的唐樓,她在香港讀完本科,又工作了幾年,但無論是讀書還是就業(yè),她都選擇租住遠離學?;蚬镜暮_吂?,那兒的房租相當于曉春一個月的薪水,而房間面積只有曉春所租的一半。

  “香港房租實在太貴了,但我極度討厭‘小強’(蟑螂)。”林芳在MSN上無奈地對CBN記者說,這或許也是她在拿到永久居民身份后不久,便選擇回上海的原因。

  生活成本高昂,再遇上金融危機,讓不少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思鄉(xiāng)心切。

  內地移民的煩惱

  曉春仍在猶豫不決。她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究竟該不該放棄好不容易爭取來的移民機會,回內地發(fā)展。憑她的學歷與資歷,完全可以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找到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而且不用天天加班到深夜。到深夜時,她時常想起在內地和朋友無憂無慮K歌、郊游的日子,但在香港,這是一種奢望。

  曉春想換一個工作環(huán)境,但去年以來的現實令她心灰意冷。“到處都在裁員,接大信封(裁員通知信)的人排成行,還差一點就裁到我頭上。”她慶幸地說。

  據香港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處的數據,今年3月至5月經季節(jié)性調整的失業(yè)率高達5.3%,失業(yè)人數在三個月內已經增加了2800人,加上同期增加的就業(yè)不足人數5300人,這三個月內每天有近100人進入“無業(yè)”狀態(tài)。

  現實的殘酷已經令不少新移民采取行動。曉春說,和她一起移民的一個老鄉(xiāng)在香港找不到工作,教了兩年普通話后已經返回內地了。

  “事實上,比我更想回內地的是那些嫁來香港的內地新娘。”曉春說。

  吳榕華就是這樣的一個內地新娘。她向CBN記者介紹,自己在內地的待遇是月薪過萬元,住的是相當于香港豪宅的新式高檔公寓。但提及香港,她便一臉神傷,說自己現在不修邊幅在家?guī)『?,一家五口擠在不到40平方米的老式樓房內。

  “如果不是為了老公和小孩,早就回去了,我老板至今還在問我什么時候可以回去上班呢。”吳榕華說。

  普通階層的內地居港人士為低品質的生活所困,而精英人士也有他們的難處。

  “其實我們很想融入香港社會,但打入香港的社交圈太難了,尤其不懂粵語,所以我的朋友多是外國人,我們在一起感覺反而是平等的。”曾留學海外、現在香港做家庭主婦的袁滿女士在一次“回歸學人在香港”論壇上向記者感慨。

  袁滿的老公是中環(huán)大型金融機構的名牌交易員,雖然衣食無憂,但她發(fā)現自己難以真正融入香港,而且對子女的教育非常擔心。

  袁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熟練講普通話和英文。遺憾的是,香港完全用普通話教學的學校屈指可數,名額有限,而且收費高昂。

  香港特區(qū)政府近年不斷放寬對內地人才赴港就業(yè)、定居的簽注政策,問題在于,如何讓新來者愿意扎根下來,特區(qū)政府在新移民的生活、教育、社會融入以及就業(yè)方面的協助則比較缺乏。

  香港魅力仍存

  盡管金融危機讓香港受創(chuàng)甚深,但是并不能就此否認香港對許多內地人才仍有不小的誘惑。

  香港仍然是亞洲的金融中心,這一地位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所動搖。

  來自南京的顧小姐現在在一家港資證券公司工作,她說,盡管香港的就業(yè)機會近期受到重創(chuàng),但是工資待遇絕對值仍然要高出內地許多,而且從長遠來看,后期的增幅更大。港幣月薪4萬和北京月薪1萬元人民幣的生活質量大體可以持平。但對優(yōu)秀人才來說,在香港,從4萬突破到10萬的可能性遠遠高過在內地從1萬突破到2.5萬元的可能性,時間也短得多。

  另外,稅收低也是不小的優(yōu)勢。

  林芳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在上海工作一年后發(fā)現,內地的實際稅率較高。

  香港的福利待遇對新移民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誘惑,香港居民可以享受免費醫(yī)療,社區(qū)的各項設施服務也相當完備,各級官員的服務態(tài)度普遍都很友善,這與內地一些地方形成了鮮明對比。

  吳榕華也說,除了老公和孩子的因素外,如果說還有什么理由使她愿意待在香港的話,就是這里的醫(yī)療和公共服務令她感覺比較舒坦。令她印象很深刻的是,不久前,她剛滿兩歲的小孩高燒住院多天,但是醫(yī)生經過檢查認為只需喝水及吃退燒藥便可以,硬是沒給小孩注射抗生素。

  “這和在內地很不一樣,我們老家的小孩住院,醫(yī)生基本上只是摸摸額頭,就會安排打幾天抗生素的點滴。”吳榕華說。從這件事她看到兩地醫(yī)療的差距,而隨后院方發(fā)來的一份賬單也令她頗為感慨,雖然總金額高達14450港元,但她最后只需要付250港元,其余全部由政府埋單。

  而曉春則說,讓她猶豫不決、無法下決心離開香港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自己還不能肯定在香港到底是不是已經沒有其他機會。

  內地機會越來越多

  不僅曉春,香港人自己也在擔憂同樣的問題,東方之珠還有沒有發(fā)展機會?在中央批準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之后,港人的這種擔憂情緒日益增加。

  但一些資深的金融界人士認為,香港近期光環(huán)仍然會蓋過上海,因為后者目前仍缺乏海外投資者認同。

  “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沒有國際投資者怎么行,現在的問題是,在資本管制之下,國際投資者根本無法自由地把錢匯出匯入內地市場。”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對沖基金經理對CBN記者說,這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至關重要。

  他同時認為,上海在法規(guī)的制訂與執(zhí)行方面,目前也無法與香港相比。他認為,這涉及整個信用社會的建立與機制培養(yǎng)。

  不過,中信資本首席執(zhí)行官張懿宸就很坦白地對CBN記者說,內地在各方面都在趕上來,雖然不少地方落后于香港,但是從個人機會來看,現在回內地發(fā)展正是時機。他不否認,自己也打算離開香港,他甚至勸那些在港就讀的內地畢業(yè)生,有機會工作兩年后還是回內地去。

  這種觀點在許多持有香港居民身份的在港內地生中也相當普遍。

  今年剛畢業(yè)的劉云手上有兩個offer,一個是上海某知名外企的法務部,一個是香港某律所律師助理,她最后選擇了上海。

新聞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相關文章